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

时间:2024-02-22 17:24:50
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

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

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,职场时一个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你的地方,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对待。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的文章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  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1

前几天就有个来访者来求助。他工作到现在10年,用他的话讲,把“最黄金的10年”投给了现在这家公司。可是10年过去了,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人提拔的提拔,跳槽的跳槽,只有他还勤勤恳恳地工作在最基层。活儿干得最多,薪水拿得最少。虽然每次领导都会在底下对他宽慰有加,但是到了最后部门评选的时候,他一准儿没戏。对了,现任领导还是他当年带出来的学生呢。

他坐在我的咨询室里,长吁短叹。一会儿说生活对他多么不公,一会儿又说同事和领导对他如何不好,再一会儿还说他天性如何纯良,不善与人争辩。最后的目的是让我替他排忧解难,化解他心头的抑郁之气。

他的言辞之惨痛我从未见过。我以前接的来访者里有做生意赔得要跳楼的,但言语中也没他那么绝望与无助。他就像一个散发着不良味道的坏橘子,把整个情绪弥漫到空气里。我可以感到他的无助,但我也知道,这正是他处理自己情绪的一种手段。

其实他目前的所作所为,正是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。如果单听他的言语,很难想象“纯良”和“抑郁”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,不过这正是他的症结所在。他的这种问题,我称之为“内疚型控制”。

“控制”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,没有什么人甘心为另一个人所控制。如果在言谈中发现对方有控制的迹象,多半这个交往会不欢而散。然而“内疚型控制”却是其中的特例。它利用了人天生的同情心和易受性,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了整个谈话的进程,就像这个今年仍然没有被提拔的来访者。面对生活的不公,他没有挺身而出,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,反而是忍气吞声,希望能把这种情绪自行化解掉。

有的人生性软弱,不善与人争执。他们可以把这种抑郁变成内心的.压力,从不在表面上显露。这些人虽然可能会因此而引起种种心理疾病,但是并不会形成“内疚型控制”。

只有那些“咽不下这口气”,却又无力反抗的人,才会企图用“内疚”控制别人。

他们首先会说服自己:这件显失公平的事,不是自己的错,都是别人的不好。这个别人可能是同事,可能是领导,也可能是社会形势。然后他们会在理性层面上接受这个事实。

然而在感性层面上,他们仍然觉得不公,于是他们就会做出“痛苦”的样子。这样他就达成了自己的双重目的:既平息了自己理性上的愤怒,又给自身的感觉找到了宣泄口。

然而情绪是会传染的。在交往过程中,交往双方互为镜子:你通过对方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态度,但你的态度也会影响对方的行为。和一个充满“痛苦”的人交往,会让对方产生一种“内疚”心理:看,他多惨,我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他呢?或者:看,他这么惨,说不定我前一阵子对他太刻薄了……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控制。

同时这种控制还有其特有的无力性:人在潜意识里会遗忘掉那些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东西。很少有人会因为单纯“内疚”的心理压力而做出补救的措施。那些会因为“内疚”而感到心疼,从而改变自己行为的人,其内心根源是重视和爱。因为爱,所以在感到对方受了伤害时才会想办法弥补。而对于大多数其他人而言,没有爱作为基础,人们只会对一个不停散发着“痛苦”情绪的坏橘子敬而远之。就算一时之间迫于形势给了补救,在下一次有机会踩一脚的时候,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踩上去。

但很显然,我的这位来访者就是这样一个“内疚型控制”的人。他在公司的年终酒会上一人独坐。在大家欢歌笑语的时候,他说:你们好好玩儿,不用管我。这样说的结果,一方面是造成所有人都玩儿不痛快,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的确如他所言,“不管他”了。

这种“内疚型”控制的源起很可能要从孩童时代算起。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,“自虐”是他得到关注的重要手段。可能是因为缺少爱吧,他更渴望父母能够把关注点放到他身上。当父母没有这样做的时候,他一方面会表现出非常乖巧听话的态度,另一方面又会做出很受伤的姿态。而父母不经意间的行为也常常会强化他的这种反应模式:当他这样做时,父母会给予奖赏。而父母偶尔也会采取一些通过造成内疚进行控制的话语,比如“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”、“为了你我们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辛苦”等等。通过这些话,父母又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:通过这样的内疚是可以控制别人的。

用自己的痛苦来控制或干扰别人,这种人自然不能称之为“纯良”,只能说是一种手段。他们的“痛苦”也并非源于内心,而是掩饰。

那么你如果发现自己是个这样“内疚型控制”的人,又能怎么办呢?

其实有这个疑问的不止我的来访者。当我把道理告诉他后,他显得非常吃惊,似乎从来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。我想,很多“老实人”在无力反抗时,其实都会采取这样一种“内疚”式的控制法。只是有人从这里得到了甜头,从而使之成为习惯。因此要想打破这种控制,就要从“习惯”二字上入手。

要想从根本上杜绝“内疚型控制”,首先就要接受自己“内疚”的实质。如果仍然认为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对不起自己,那么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让自己的思维分裂,别无好处。

其次,要能够发现自己“内疚”的根源。这个根源通常不在目前身边的某个人或某件事上,而要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。有空的时候不妨同自己的父母谈谈,看看他们在自己小的时候是否采用过那种不良的交流方式。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父母认错,而是要提醒自己,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过程,是在家庭里生长过程中习来的东西。

然后从生活里的小事做起,学会“拒绝”。这类人通常是不懂“拒绝”的,他们只会在事后对别人利用自己咬牙切齿,但当着别人的面却又唯唯诺诺,甚至略带讨好。改变的目的在于逐渐培养自己独立的个性,而非跟着别人走。当第一次开口说“不”的时候,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,而不要去找什么借口或理由。任何企图转圜或缓解气氛的行为都会让对方记不住你的拒绝。

当自己培养出“拒绝”的习惯后,就面临到了最重要的一点:为自己挺身而出。这是要学会为自己争取利益,它的范围比“拒绝”要更广。拒绝是被动的,而争取则是主动的。

那些因为你的这些改变而拒绝和你交往的人,不必太把他们放在心上,因为他们同你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你。即使得不到真正的爱,也犯不上用假爱来迷惑自己。

当那些被人欺侮的“老好人”学会这些条方法之后,他们才会成为真正的“好人”、“善人”,才会拥有真正纯良的本性。没有了被欺负的感觉,会比从前更快乐。那时候,他们的生活里就会遇到很多真心爱他们的人。

  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2

职场中不可以有的心理

自卑心理

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,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,缺乏自信,办事无胆量,畏首畏尾,随声附和,没有自己的主见。这种心理如不克服,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。

怯懦心理

主要见于涉世不深、阅历较浅、性格内向、不善言辞的人,由于怯懦,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,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却不敢表达出来。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,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,不愿成为好朋友。

猜疑心理

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,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,无端猜疑,捕风捉影,说三道四,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,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,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。

逆反心理

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,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,对任何一件事情,不管是非曲直,你说好,我就认为坏;你说对,我就说它错,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。

冷漠心理

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,就冷漠看待,不闻不问,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、态度孤傲,就是“人格”,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,从而失去一些朋友。

作戏心理

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,朝秦暮楚,见异思迁,处处应付,爱吹牛,爱说漂亮话,与某人见过一面,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。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,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。

贪财心理

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“互相利用”,见到对自己有用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,而且常是“过河拆桥”。这种贪图财利,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,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。

《内疚型控制与自我心理健康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